본문 바로가기
세지의 도서 생활/세지와 고전 읽기

발해고 원문

by 세지_Seji 2022. 8. 3.
반응형

 

유득공은 조선 정도 때의 학자입니다.

고려가 발해를 계승하지 않아 국력이 약해졌다는 발해고 서문이 유명하죠.

 

길지 않은 내용이라 원문을 수록합니다.

시간이 되면 풀이해 보는 것도 좋겠네요.

 

책 이름에 역사서를 뜻하는 사(史)가 아닌 고(考)를 붙인 것은

사관(史官: 역사학자)을 자처하지 않기 때문이라고 합니다.

 


 

渤 海 考 序

余嘗西踰鴨綠道靉陽 至遼陽 其間五六百里 大抵皆大山深谷 出狼子山 始見平原無際 混混茫茫 日月飛鳥升沈于野氣之中 而回視東北 諸山環天塞地 亙若畵一 向所稱大山深谷 皆遼東千里之外障也 乃喟然而歎曰 此天限也 夫遼東天下之一隅也 然而英雄帝王之興 莫盛於此 盖其地接燕齊 易覘中國之勢 故渤海大氏 以區區散亡之餘 劃山外而棄之 猶足以雄視一方 抗衝天下 高麗王氏統合三韓 終其世不敢出鴨綠一步 則山川割據得失之跡 槪可以見矣 夫婦人之見 不逾屋脊 孩提之遊 僅及門閾 則固不足語垣墻之外矣 士生新羅九州之內 錮其目而廢其耳 且不知漢唐宋明興亡戰亡之事 而况於渤海之故哉 吾友柳君惠風 博學工詩 嫺於掌故 旣撰二十一都詩註 以詳域內之觀 又推之爲渤海考一卷 人物郡縣世次沿革 組縷纖悉 錯綜可喜 而其言也 歎王氏之不能復句驪舊疆也 王氏之不復舊疆 而鷄林樂浪之墟 遂貿貿焉自絶於天下矣 吾於是有以知前見之相符 而歎柳君之才能審天下之勢闚王覇之略 又豈特備一國之文獻 與胡恢馬令之書 契其長短而已哉 故序而論之如此

上之九年秋

 

高麗不修渤海史 知高麗之不振也 昔者高氏居于北 曰高句麗 扶餘氏居于西南 曰百濟 朴昔金氏居于東南 曰新羅 是爲三國 宜其有三國史 而高麗修之是矣 及扶餘氏亡 高氏亡 金氏有其南 大氏有其北 曰渤海 是謂南北國 宜其有南北國史 而高麗不修之非矣 夫大氏者何人也 乃高句麗之人也 其所有之地何地也 乃高句麗之地也 而斥其東斥其西斥其北而大之耳 及夫金氏亡大氏亡 王氏統而有之 曰高麗 其南有金氏之地則全 而其北有大氏之地則不全 或入於女眞 或入於契丹 當是時爲高麗計者 宜急修渤海史 執而責諸女眞曰 何不歸我渤海之地 渤海之地乃高句麗之地也 使一將軍往收之 土門以北可有 執而責諸契丹曰 何不歸我渤海之地 渤海之地乃高句麗之地也 使一將軍往收之 鴨綠以西可有也 竟不修渤海史 使土門以北鴨綠以西 不知爲誰氏之地 欲責女眞 而無其辭 欲責契丹 而無其辭 高麗遂爲弱國者 未得渤海之地故也 可勝歎哉 或曰 渤海爲遼所滅 高麗何從而修其史乎 此有不然者 渤海憲象中國 必立史官 其忽汗城之破也 世子以下奔高麗者十餘萬人 無其官則必有其書矣 無其官無其書 而問於世子 則其世可知也 問於隱繼宗 則其禮可知也 問於十餘萬人 則無不可知也 張建章唐人也 尙著渤海國記 以高麗之人 而獨不可修渤海之史乎 鳴呼文獻散亡 幾百年之後 雖欲修之 不可得矣 余以內閣屬官 頗讀秘書 撰次渤海事 爲君臣地理職官儀章物産國語國書屬國九考 不曰世家傳志 而曰考者 未成史也 亦不敢以史自居云 甲辰閏三月二十五日

 


 

目 錄

 

君考

臣考

地理考

職官考

儀章考

物産考

國語考

國書考

屬國考

 


 

引 用 書 目

 

舊唐書 劉煦 新唐書 宋祁

五代史 歐陽修 宋史 脫脫

遼史 脫脫 資治通鑑 司馬光

三國史金富軾 高麗史 鄭麟趾

東國通鑑 徐居正 續日本紀 管野朝臣眞道

日本逸史 通典 杜佑

通志 鄭樵 文獻通考 馬端臨

文獻備考 大明一統志

淸一統志 盛京通志

萬姓統譜 凌迪知 永順太氏族譜

輿地勝覽 全唐詩

 


 

 

君 考

 

震國公

震國公姓大氏 名乞乞仲像 粟末靺鞨人也 粟末靺鞨者 臣於高句麗者也 或言大氏 出自大庭氏 東夷之有大氏自大連始也 唐高宗總章元年 高句麗滅 仲象與子祚榮 率家屬徙居營州 稱舍利 舍利者 契丹語帳官也 武后萬歲通天二年 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 歸誠州刺史孫萬榮 叛唐陷營州 殺都督趙文翽 仲象懼 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句麗破部 東走度遼水 保太白山之東北 阻奧婁河 樹壁自固 武后封仲象爲震國公 比羽爲許國公 比羽不受命 武后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 中郞將索仇 擊斬比羽 是時仲象已卒

高 王

高王諱祚榮 震國公子也 嘗爲高句麗將 驍勇善騎射 及震國公卒 乞四比羽敗死 祚榮遁 李楷固窮躡度天門嶺 祚榮引高句麗靺鞨兵大破之 楷固僅以身免 祚榮卽幷比羽之衆 據挹婁之東牟山 靺鞨及高句麗舊人悉歸之 遂遣使交突厥 略有扶餘沃沮朝鮮弁韓海北十餘國 東窮海西契丹 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地方五千里 戶十餘萬 勝兵數萬 學習書契 俗與高句麗契丹略同 聖歷中國號震 新唐書作振 文獻備考曰震朝 自立爲震國王 築忽汗城以居 直營州東二千里 時奚契丹皆叛唐 道路阻絶 武后不能致討焉 中宗卽位 遣侍御史張行岌 慰撫之 王亦遣子入侍 玄宗先天二年 遣郎將崔訢 冊王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 以所統爲忽汗州 領忽汗州都督 始去靺鞨號 專稱渤海 自是以後 世朝獻唐 餘幽州節度府相聘問 屯勁兵於扶餘府 以備契丹 玄宗開元七年王薨 三月丙辰赴唐

武 王

武王諱武藝 高王子也 初封桂婁郡王 開元七年六月丁卯 唐以左監門率吳思謙攝鴻臚卿 充使吊祭 冊王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 王遂改元仁安 開斥土宇 因其俗不立館驛 處處置村落 以靺鞨爲民 大村置都督 次曰制史 其下曰首領 東北諸夷皆畏而臣之 開元十年 黑水靺鞨使者入朝 唐玄宗以其地建黑水州 置長史 臨總王召群臣謀曰 黑水始假道於我 與唐通 異時請吐屯於突厥 皆先告我 與我使偕行 今請唐官不吾告 是必與唐謀 腹背攻我也 乃遣弟門藝及舅雅雅相 發兵擊黑水 門藝諫不從 奔唐 由是貳於唐 開元二十年 遣大將張文休 率海賊越海攻登州 殺刺史韋俊 謂之雪先王之耻 其實恨門藝事也 玄宗大怒 命右領軍將軍葛福順 發兵討之 二十一年又遣門藝 發幽州兵擊之 又遣內史高品何行成 太僕員外郞金思蘭 使新羅 授新羅王金興光開府儀同三司持節充寧海軍使鷄林州大都督 諭曰 渤海外稱藩翰 內懷狡猾 今欲出兵問罪 卿亦發兵擊其南鄙 又勅新羅名將金庾信孫允中爲將 賜金帛 新羅王遣允中等四將 率兵會唐師來伐 會大雪丈餘 山路阻隘 士卒凍死過半 皆罷歸 明年新羅人金忠信 上書於唐 請奉旨歸國討渤海 玄宗許之 竟無功 而黑水之地皆服於渤海矣 王遣使聘日本 日本使朝臣蟲麻呂來 開元二十六年 舊唐書二十五年 王薨 八月辛巳赴唐

文 王

文王諱欽茂 武王子也 改元大興 開元二十六年 唐遣內侍段守簡 冊王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 王承詔赦境內 遣使隨守簡入朝 玄宗授王左金吾大將軍 天寶中累加特進太子詹事賓客 天寶末 徙上京 訖玄宗之世 凡二十九朝唐 肅宗至德元載 平盧留後徐歸道 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四府經略判官張元澗來聘曰 今載十月當擊安祿山 王須發兵四萬來援平賊 王疑其有異留之 十二月丙午 歸道果鴆劉正臣于北平 潛與祿山幽州節度使史思明 通謀擊唐 安東都護王志玄知其謀 率精兵六千餘人 攻破柳城斬歸道 自稱平盧節度 進屯北平 四載四月 志玄遣將軍王進義來聘曰 天子已歸西京 迎太上皇于蜀居別宮 勦滅賊徒 故遣下臣來告 王爲其事難信 留進義 別遣使詳問 肅宗賜王勅書一卷 寶應元年詔以渤海爲國 進封渤海國王 授檢校太尉 代宗大曆二年至十年 或間歲或歲內 二三遣使朝唐 十二年正月 王獻日本舞女十一人 及方物于唐 四月十二月又遣使朝唐 累加司空太尉 德宗建中三年五月 貞元七年正月八月 十年正月 皆遣使朝唐 貞元中復徙東京 王十遣使聘日本 日本使朝臣殿繼來 忌村全成來 陽侯史玲璆來 連益麻呂來 武生鳥守來 朝臣殿繼來 大興五十七年三月四日王薨 卽貞元十年

廢 王

廢王諱元義 文王族弟也 文王子宏臨早卒 元義立一歲猜虐 國人弑之

成 王

成王諱華璵 宏臨子也 國人弑元義推立王 改元中興 還上京

康 王

康王諱嵩璘 文王少子也 改元正曆 貞元十一年二月乙巳 唐遣內常侍殷志贍 冊王右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 十四年 王遣使以父王故事叙理 唐加王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司空 進封國王 二十一年 遣使朝唐 貞元中凡四朝唐 順宗加王金紫光祿大夫 憲宗元和元年十月 加王檢校太尉 十二月 遣使朝唐 王二遣使聘日本 日本使眞人廣岳來 宿彌賀茂來 宿彌船白來 元和四年王薨 正月赴唐

定 王

定王諱元瑜 康王子也 改元永德 元和四年 唐冊王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五年二遣使朝唐 七年

僖 王

僖王諱言義 定王弟也 改元朱雀 定王卒 王權知國務 元和八年正月庚子 唐遣內侍李重旻 冊王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簡 王

簡王諱明忠 僖王弟也 改元太始 立一歲薨

宣 王

宣王諱仁秀 簡王從父 高王弟野勃四世孫也 改元建興 簡王薨 王權知國務 元和十三年正月乙巳 遣使告喪于唐 五月唐冊王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王南征新羅 北略諸部 開大境宇 十五年閏正月 遣使朝唐 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 十二月又遣使朝唐 元和中凡十六朝唐 穆宗長慶二年正月 四年二月皆遣使朝唐 長慶中凡四朝唐 敬宗寶曆中二朝唐 文宗太和元年遣使朝唐 四年又遣使朝唐 是年 舊唐書五年 王薨

王彛震

宣孫王也 父新德卒 王立改元咸和 大和五年 唐冊王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六年遣使朝唐 七年正月二月皆遣使朝唐 訖文宗之世 凡十二朝唐 武宗會昌中四朝唐 宣宗太中十二年王薨 二月赴唐

王虔晃

彛震弟也 太中十二年二月癸未 唐詔襲王

王玄錫

虔晃子也 懿宗咸通中 三遣使朝唐

王諲譔

史失系 梁太祖朱全忠開平元年 王遣王子朝梁 獻方物 二年三年及乾和二年 又遣使朝梁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 遣王子朝唐 又遣王侄 明宗天成元年 遣使朝唐 進兒口女口 渤海自唐世 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 習識古今制度 稱爲海東盛國 及至朱梁後唐三十年間 貢士登科者十數人 學士彬彬焉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二年 王遣使聘遼 四年遼修遼陽故城 掠渤海戶實之 天贊三年 王遣兵攻遼 殺遼州刺史張秀實 掠其民而歸 四年十二月乙亥 遼主詔其國中曰 所謂二事 一事已畢 惟渤海世讎未雪 豈宜安住 遂擧兵來寇 皇后及太子培大元帥堯骨從 閏十二月壬辰 遼主祠木葉山 壬寅以靑牛白馬祭天地 己酉次撤葛山射鬼箭 丁巳次高嶺 是夜遼兵圍扶餘府 天顯元年正月己未 白氣貫日 庚申扶餘城陷 守將死之 遼又別攻東平府破之 丙寅老相兵敗 是夜遼太子培 大元帥堯骨 南部宰相蘇 北院夷离菫斜涅赤 南院夷离菫迭里等 圍忽汗城 己巳王請降 庚午遼主駐軍忽汗城南 辛未王素服藁索牽羊 率臣僚三百餘人出降 遼主禮以遣之 丙子遼主使其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 入請罪馬前 遼主以兵衛王及王族以出 二月丙午遼改渤海國爲東丹 忽汗城爲天福 封其太子倍爲人皇王以主之 乙酉 遼主以王及王族歸 築城于臨潢之西 使王居之 賜王名曰烏魯古 王后名曰阿里只 烏魯古阿里只者 遼主及皇后受王降時 所乘二馬名也 因以其馬賜王及后

興遼王

名延琳 高王七代孫也 仕遼爲東京舍利軍詳穩 初東遼之地 自神丹中附 遼末有榷沽鹽麴之法 關市之征亦寬弛 及馮延休韓紹勳等 相繼爲戶部使 以燕山平地之法繩之 民不堪命 燕又仍歲大饑 副使王嘉獻計造船 使其民諳海事者 漕粟以賑燕 水路艱險多覆沒 雖言不信鞭楚榜掠 民怨思亂 遼聖宗大平九年八月丁丑 延琳殺紹勳及嘉 以快其衆 復殺四捷軍都指揮使蕭頗得 囚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 國號興遼擧位號 改元天慶 高麗史曰天興 選智勇之士置左右 於是諸部響應 南北女眞皆附 而高麗與遼絶 先是延琳與副留守王道平謀擧事 又召黃翩於黃龍府 道平夜踰城 走與黃翩俱上變 遼主徵諸道兵攻之 渤海太保夏行美渤海人也 時主兵戌保州 延琳馳書 使圖統帥耶律蒲古 行美以實告蒲古 殺渤海兵八百人 而斷其東路 黃龍保州旣皆不附 國舅詳穩蕭匹敵 又率兵斷西路 延琳遂分兵攻瀋州 節度副使張傑聲言欲降 故不急攻 知其詐而已有備 攻之不克而還 遼兵大集 十月遼以南京留守燕王蕭孝穆爲都統 蕭匹敵爲副 部署六部大王蕭蒲奴爲都監 與戰蒲水中 遼兵卻匹敵蒲奴張左右翼擊之 延琳兵潰 又戰于手山敗走 入城固守 孝穆築重城起樓櫓 內外不相通 城中撤屋以爨 蒲奴先據高麗女眞要衝 故無救兵 十年八月丙午 延琳將楊詳世 密送款於遼 夜開門納遼師 延琳被執 是時諸部豪傑吼山等兵蜂起 尋皆敗滅 獨南海城守堅守經年始降

烏舍城浮渝府琰府王

史失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賜王詔曰 朕簒紹丕基 奄有四海 普天之下罔有率俾 矧太原封域 國之保障 頃因竊據 遂相承襲 倚遼爲援 歷世逋誅 朕前歲親提銳旅 盡護諸將 拔並門之孤壘 斷凶奴之右臂 眷言吊伐 以蘇黔黎 蠢玆北戎 非理搆怨 輒肆荐食 犯我封界 日昨出師逆擊 斬獲甚衆 今欲鼓行深入 席卷長驅 焚其龍庭 大殲醜類 素聞爾國密邇寇讎 迫於呑幷 力不能制 因而服屬 困於率割 當靈旗破賊之際 是隣邦雪憤之日 所宜盡出族帳 佐予兵鋒 俟其剪滅 沛然封賞 幽薊土宇 復歸中朝 朔漠之外 悉以相與 勗乃協乃 朕不食言 是時宋欲大擧伐遼 故有是詔

按忽汗城之破 在遼太祖天顯元年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人謂是時渤海已亡 然而遼史稱太祖有君人之德 以其不滅渤海族帳也 聖宗統和十四年 蕭韓家奴奏曰 渤海高麗女眞 合從連衡 二十一年 渤海來貢 開泰中 南部宰相大康乂言 蒲蘆毛朶界多渤海人 乞取之 詔從之 領兵至大石河馳準城 掠數百戶而歸 又親征渤海黃皮室軍 五代史云 訖周世宗顯德 渤海使常來 宋史宋琪傳 琪論邊事曰 渤海兵馬土地 盛於奚帳 雖勉事契丹 俱懷殺主破國之怨 文獻通考云 阿保機 攻扶餘城下之 爲東丹府 阿保機死 諲譔命其弟 率兵攻扶餘城 不克而還 天成四年 長興二年三年四年 淸泰二年三年 俱遣使貢方物 宋太宗淳化二年冬 以渤海不通朝貢 詔女眞攻之 胡三省云 渤海更五代至於宋 耶律數數加兵不能服也 以此觀之 渤海未嘗亡也 其浮渝府琰府王 雖不言姓名 見太宗詔 可知其爲大氏之裔也 然渤海之亡在何時 未可考

 


 

臣 考

大門藝 大壹夏 馬文軌 蔥勿雅

門藝武王弟也 武王使門藝擊黑水靺鞨 門藝嘗質於唐智利害 謂王曰 黑水請吏而我擊之 是背唐也 唐大國 兵萬倍我 與之産怨我且亡 昔高句麗盛時 士三十萬 抗唐爲敵 可謂雄强 唐兵一臨 掃地盡矣 今我衆比高句麗三之一 王將違之不可 王不從强遣之 兵至黑水境 又以固謙 王怒遣從兄壹夏代將 召門藝將殺之 門藝懼 棄其衆儳路奔唐 玄宗拜爲右驍衛將軍 王遣馬文軌蔥勿雅 上書極言門藝罪狀 請殺之 唐處門藝安西 好報曰 門藝窮來歸我 誼不可殺 已投之嶺南矣 幷留文軌物雅 別遣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諭旨 王知之 上書言大國示人以信 豈有欺誑之理 今聞門藝不向嶺南 伏請依前殺却 玄宗怒道邃復 不能督察官屬 致有漏泄 左除道邃曹州刺史 復同州刺史 暫遣門藝詣嶺南以報之 王望門藝不已 密遣使入東都募客 刺門藝於天津橋南 門藝格之得不死 玄宗勅河南 捕刺客悉殺之

大野勃 大宏臨 大新德

野勃高王弟也 宏臨文王世子也 新德宣王世子也

任雅相 張文休

雅相武王舅也 文休武王大將也

大常淸 大貞翰 大淸允

貞元七年正月 文王使常淸朝 唐授衛尉卿同正 還國 貞翰淸允 皆文王時王子也 貞翰貞元七年八月朝唐 請備宿衛 淸允貞元十年正月朝唐 唐授右衛將軍同正 其下三十餘人拜官有差

大能信 茹富仇

能信康王姪也 富仇官虞侯婁番長都督 貞元十四年 康王遣使朝唐 是年十一月 唐授能信左驍衛中郞將 授富仇右武衛將軍 放還國

大叡

長慶四年二月 宣王遣叡等五人朝唐 請備宿衛

大明俊 高寶英 大先晟

明俊彛震時王子也 大和六年 王遣明俊等朝唐 寶英官同中書右平章事 大和七年正月 王遣朝唐 謝冊命 因遣學生三人 請赴上都學問 先遣學生三人 事業稍成請歸本國 唐許之 先晟亦彛震時王子也 是年二月 王遣先晟等六人朝唐 唐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詩曰 疆理雖重海 車書本一家 盛勳歸舊國 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 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 回首是天涯

高元固

元固訪唐進士徐寅於閩中 爲道本國人 以金書寅斬蛇劒御溝水人生幾何三賦 列爲屛障 寅喜而贈詩 稱爲渤海賓貢高元固先輩 其詩曰 折桂何年下月中 閩山來問我雕蟲 宜銷金翠書屛上 誰把蒭蕘過日東 剡子昔時遭孔聖 由余往代諷秦宮 嗟嗟大國金門土 幾箇人能振素風 其曰先輩曰折桂 已成進士之稱也 徐寅中乾寧進士 時依王審 知元固當諲譔詩人

大元兼

諲譔侄也 官學堂親衛 後唐同光二年 王遣朝唐 試國子監丞

高仁義 德周 舍那婁 高齋德

仁義官寧遠將軍郎將 德周游將軍果毅都尉 舍那婁別將 齋德首領 武王時同使日本 着蝦夷境 仁義以下十六人被殺害 齋德與八人走出羽國僅免 致國書 與其使朝臣蟲麻呂俱來 獻綵帛一十疋綾一十疋絁二十疋絲一百鉤綿一百屯

胥婁德 已珍蒙 已閼棄蒙

婁德官若忽州都督忠武大將軍 珍蒙雲麾將軍 棄蒙首領 文王時同使日本 婁德船覆 與棄蒙等四十人俱死 倭皇御太極殿 觀珍蒙射 又御中宮 使珍蒙奏本國樂聽之 附獻美濃絁三十疋絹十疋絲一百五十鉤調綿二百屯 初日本人朝臣廣成等朝唐回 從蘇州入海 漂着崐崙國 多被殺執 廣成與八人 僅免復歸唐 從登州入海 到渤海界 王令隨婁德等歸國

慕施蒙

官輔國大將軍 文王時 率七十五人使日本 以王旨問十餘年無使之故 倭皇答書援高句麗舊記 責國書違例

楊承慶 楊泰師 馮方禮

承慶官輔國將軍 泰師歸德將軍 方禮判官 文王時同使日本 初日本使朝臣田受等 來問大唐消息 歸言於倭皇曰 天寶十四載歲次乙未十一月九日 御史大夫兼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擧兵作亂 自稱大燕聖武皇帝 改范陽爲靈武郡 其宅爲潛龍宮 年號聖武 留其子安卿緖 知范陽郡事 自將精騎二十餘萬南下 直入洛陽 署置百官 天子遣安西節度使哥舒翰 將三十萬衆 守潼津關 使大將封常淸 將十五萬衆 別圍洛陽 天寶十五載 祿山遣將軍孫孝哲等 率二萬騎攻潼津關 哥舒翰壞潼津岸墜黃河 絶其通路而歸 孝哲鑿山開路引兵入至新豐 六月六日天子游于劒南 七月甲子 皇太子璵 卽皇帝位于靈武都督府 改元至德矣 並言安東都護王志玄 聘渤海 天子賜渤海勅勅書事 倭皇下令于太宰府曰 安祿山者是狂胡狡竪也 違天起逆 事必不利 疑其不能西 必還掠海東 大貳吉備朝臣眞備 俱是碩學 委以重任 宜知此狀 預設奇謀 縱使不來 儲備無悔 其所謀上策及應備襍事 一一俱錄報來 至是承慶等至日本 倭皇授承慶正三位 泰師從三位 方禮從五位 下賜錄事以下十九人 仍使忌村全成 隨承慶來 欲自渤海迎其入唐大使朝臣河淸 獻絹三十疋美濃絁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錦四疋兩面二疋纈羅四疋白羅十疋綵百三十疋白錦一百帖

高南甲 高興福 李能本 安貴寶

南甲官輔國大將軍兼將軍玄菟州刺史兼押衛官開國公 興福副使 能本判官 貴寶解臂 文王時同使日本 以中臺牒報曰 迎藤原河淸使總九十九人 大唐祿山思明 前後作亂 內外騷荒 恐被害殘 只遣頭首高元度等十一人 往迎河淸 卽差此使同爲發遣 南甲等與其使陽侯史玲璆俱來 獻絁三十疋美濃絁三十疋絲一百鉤綿三百屯 能本後爲王新福副 再使日本

楊方慶

文王時 以賀正使朝唐 日本迎河淸使高元度隨往

王新福 楊懷珍 達能信

新福官紫綬大夫行政堂左允開國男 懷珍判官 能信品官著緋 文王時率二十三人 同使日本 新福爲倭皇言唐事曰 李家太上少帝幷崩 廣平王攝政 年穀不登 人民相食 史家朝議稱聖武皇帝 性有仁恕 人物多附 兵鋒甚强 無敢當者 鄧州襄陽已屬史家 李家獨有蘇州 朝參之路固未易通 是行也李能本爲副

壹萬福 慕昌拜

萬福官靑綬大夫 昌拜副使 文王時率三百二十五人 駕船七十隻 同史日本 着出羽國 倭皇以國書違例 幷信物不受 萬福再拜據地而泣曰 君者彼此一也 臣等貴國 必當有罪 遂改修國書 代王申謝 倭皇授萬福從三位 與王書曰 今者來書頓改文道 日下不註官品姓名 書尾虛陳天孫僭號 且高氏之世 兵亂無休 爲假朝威 彼稱兄弟 今王曾無事故而稱甥 於禮失矣 後歲之使不可更然 獻美濃絁三十疋絹三十疋絲一百鉤調綿二百屯 昌拜卒於日本 萬福與其使武生鳥守俱來 遭風漂着能登國 客主僅免 日本遣渤海船名能登 以禱于船神有驗 授其船從五位下賜錦冠 其冠錦表絁裏 紫組纓

烏須弗

文王時使日本 着能登國 國司問故 受拂以書報曰 渤海日本久未好隣 往來朝聘如兄如弟 近年日本內雄等住渤海國 學問音聲 却返本國 今經十年 未報安否 由是差大使壹萬福等 遣向日本國 擬於朝參 稍經四年未返本國 更差大使烏須弗等四十人 面奉詔旨 更無餘事 所附進物及來書 並在船內 大政官以表函違例不受 又曰渤海使取此道而來 前有禁斷 自今以後宜依舊例 從筑紫道來

史都蒙 高祿思 高鬱琳 高淑源 史道仙 高珪宣

都蒙官獻可大夫司賓少令開國男 祿思大判官 鬱琳少判官 淑源判官 導線大錄事 珪宣少錄事 文王時率一百八十七人 同使日本 赴王妃喪 兼賀倭皇卽位 遭風漂沒 僅存四十六人 淑源及少錄事一人亦死 日本人問烏須弗歸時 大政官處分 渤海使宜依舊例向太宰府 不得取此路而來 今違約束 其事如何 都蒙等對曰 實承此旨 故都蒙等發自獘邑南府吐號浦 西指對馬島竹實之律 疑卽津 而海中遭風 着此禁境 失約之罪更無所避 日本又欲以十六人別留海岸 都蒙曰 此猶割一身而分背 失四體而蒲伏 日本乃聽同入 倭皇御重閣 觀騎射 都蒙與焉 與其使朝臣殿繼俱來 獻絹五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都蒙請加附 又獻黃金小一百兩水銀大一百兩金漆一缶漆一缶海石榴油一缶水精念珠四貫檳櫛扇十枚 賻王后絹二十疋絁二百疋綿二百屯

張仙壽

官獻可大夫司賓少令 文王時使日本 以王旨言朝臣殿繼等失路 漂着遠夷之境 船破 爲造船二艘領歸 倭皇內射 先壽與焉

高伴粥 高說昌

伴粥押領 說昌通使 文王時同使日本 以國書違例不受 又責不由筑紫道 銕利官人爭坐說昌之上 大政官爲異其班位 伴粥船破 日本給船九隻以歸

呂定琳

官庭諫大夫工部郎中 康王時率六十人使日本 漂着夷地志理波村被掠 人多散亡 出羽國言狀 倭皇置越後國供給 定琳置在堂學問日本僧永忠書於倭皇 倭皇附答書

大昌泰

官慰 疑卽衛 軍大將軍左熊衛都將上柱國開國子 康王時使日本 倭皇御太極殿引見 爲减四拜爲二拜不拍手 又構綵殿以享之 渤海使舶 多着能登國 倭修飾其停宿之處

高南容 高多佛 此下七人不知何王時

南容再使日本 其國或宴於鴻臚館 或宴於朝集院 與其使宿彌東人俱來 東人以國書不據 棄之而去 多不以酋領隨 南容脫留越前國 倭置之越中國給食 使習語生等學渤海語

王孝廉 高景秀 高莫善 王昇基

孝廉大使 景秀副使 莫善昇基判官 同使日本 倭皇授孝廉從三位 景秀正四位下 莫善昇基正五位下 又賜錄事以下祿 唐越州人周光翰言升則等 自日本隨使者來

王文矩

使日本 倭皇於豐樂殿 宴五位以上 文矩爲擊毬 倭皇賜綿二百屯

衛 鈞

官銕州刺史 遼天顯元年正月 忽汗城破 七月鈞城守 遼大元帥堯骨帥師來攻 乙丑城陷

大素賢

官司徒 忽汗城破 素賢降遼 遼拜爲東丹國次相 太宗會同三年 東京宰相耶律羽之 言其貪墨見黜

高模翰

一名松 有膂力善騎射 好讀兵 忽汗城破 避地高麗 高麗王妻以女 因罪亡歸遼 屢立戰功 官至中臺省左相 封悊郡開國公 遼史自有傳

諲譔諸臣史失名者

遼天顯元年正月庚申 扶餘城陷 守將死之

遼天顯元年正月丙寅 王使老相統兵三萬禦遼 遼先鋒惕隱安端 北部宰相蕭阿古只將萬騎至 老相戰敗降于遼 遼拜爲東丹國右大相

遼天顯元年二月庚寅 安邊鄚頡南海定理四府節度使 皆降于遼

遼天顯元年三月 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復城守 遼惕穩安端帥師來攻 丁丑三府皆敗 壬午安邊將二人死之

遼天顯元年五月 南海定理二府復城守 遼大元帥堯骨帥師來攻 六月丁酉 二府皆敗

長嶺府 自忽汗城始破時 城守不下 遼天顯元年三月戊午 遼夷离畢康黙記左僕射韓延徽 帥師來攻 至七月辛巳遼主殂 述律后決軍國事 八月辛卯城陷

忽汗城破後 已降郡縣復城守 諸部蜂起 遼阿古只與康黙記討之 有遊騎七千自鴨綠府來 勢張甚 阿古只一戰克之 斬二千餘級 進軍破回跋城

申 德

官將軍 高麗太祖八年九月丙申 與其屬五百人 奔高麗 是歲遼攻渤海 明年忽汗城破

大和鈞 大均老 大元鈞 大福謨 大審理

和鈞 均老 官禮部卿 元均官司政 福謨官工部卿 審理官左右衛將軍 高麗太祖八年九月庚子 率民一百戶奔麗

冒豆干 朴漁

冒豆干官左首衛小將 漁官檢校開國男 高麗太祖八年十二月戊子 率民百戶奔高麗

吳興 僧載雄

興官工部卿 高麗太祖十年三月甲寅 與其屬五千人奔高麗 載雄亦與其徒六十人 隨興奔高麗

金 神

高麗太祖十日年三月戊申 率六千戶奔高麗

大儒範

高麗太祖十一年七月辛亥 率民奔高麗

隱繼宗

高麗太祖十一年九月丁酉 與其屬奔高麗 太祖引見於天德殿 繼宗等三拜 人謂失禮 太相含弘曰 失土人三拜 古之禮也

洪 見

高麗太祖十二年六月庚申 以船二十艘載人物奔高麗

大光顯 光顯子道秀 顯宗時爲大將 後孫金就 高宗時爲大將 伐蒙古有功 封永順君 遂爲永順太氏 其以大爲太 未知在何時

諲譔世子也 高麗太祖十七年七月 率衆數萬奔高麗 太祖賜姓名王繼 附之宗籍 特授元甫守白州 以奉其祀 賜僚佐爵軍士田宅有差 其後遼遣使 遣高麗太祖駱駝五十匹 太祖以契丹與渤海嘗連和 忽生疑貳 不顧舊盟 一朝殄滅 此爲無道之甚 不足遠結爲隣 絶其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 繁駱駝萬夫橋下 皆餓死

陳 林

高麗太祖十七年十二月 與其其屬一百六十人奔高麗

朴 昇

高麗太祖二十一年 率三千餘戶奔高麗

崔烏斯 文獻通考曰 烏斯羅

周世宗顯德初 烏斯與其屬三十人歸周 蓋其酋豪也

大鸞河 李勛

宋太祖太平興國四年 平晉陽 移兵幽州 鸞河率小校李勛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騎投降 太宗以爲渤海都指揮使 九年春 太宗宴大明殿 召鸞河慰撫久之 謂殿前都校劉延翰曰 鸞河渤海豪帥 束身歸我 嘉其忠順 夫夷落之俗 以馳聘爲樂 俟高秋戒侯 當與駿馬數十疋 令出郊遊獵 以遂其性 因以緡錢十萬並酒賜之

 


 

地理考

五 京

上京 龍泉府

中京 顯德府

東京 龍原府

南京 南海府

西京 鴨綠府

十 五 府

龍泉府 肅愼古地

顯德府 肅愼古地在龍泉府南

龍原府 濊貊古地亦曰柵城府爲日本道

南海府 沃沮古地爲新羅道

鴨綠府 高句麗古地爲朝貢道

長嶺府 高句麗古地爲營州道

扶餘府 扶餘古地爲契丹府

鄚頡府 扶餘古地

定理府 挹婁古地

安邊府 挹婁古地

率賓府 率賓古地

東平府 拂涅古地

銕利府 銕利古地

懷遠府 越喜古地

安遠府 越喜古地

六十二州

龍泉府三州

龍州 湖州 渤州

顯德府六州

盧州 顯州 銕州 湯州 榮州 興州

龍原府四州

慶州 鹽州 穆州 賀州

南海府三州

沃州 晴州 椒州

鴨綠府四州

神州 桓州 豐州 正州

長嶺府二州

瑕州 河州

夫餘府二州

扶州 仙州

鄚頡府二州

鄚州 高州

定理府二州

定州 瀋州

安邊府二州

安州 璚州

率賓府三州

華州 蓋州 建州

東平府五州

伊州 蒙州 沱州 黑州 比州

銕利府六州

廣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義州 歸州

懷遠府九州

達州 越州 懷州 紀州 富州 美州 福州 邪州 芝州

安遠府四州

寧州 郿州 慕州 常州

三獨奏州

郢州 銅州 涑州

右見新唐書稱六十二州 而只列六十州 淸一統志有郭州 而今不載 知唐書之有遺也 其五京之制 上京龍泉府者 今之寧古塔也 中京顯德府者 今之吉林也 東京龍原府者 今之鳳凰城也 南京南海府者 今之海城縣也 西京鴨淥府者 今未可考 而當在鴨綠江近處 然則以龍原爲東京 以鴨綠爲西京者可疑 豈鳳凰城以西 復有一鴨綠江 如遼陽之浿水歟 置朝貢道於鴨綠者 以海路通唐也 考諸日本逸史 鄧州襄陽爲朝叅之路良然 南海府之爲新羅道 亦以海路通新羅也 文獻通考及淸一統志 以鴨綠爲朝鮮道 是時無朝鮮 當從新唐書

顯德府 本朝鮮之地 卽平壤城 周武王以封箕子 漢末爲公孫度所據 晉時陷於高句麗 唐置安東都護 爲大氏所有 中宗時賜名忽汗州

龍原府 東南濱海 高句麗慶州疊石爲城 周圍二十里 唐薛仁貴伐高句麗 擒善射於石城 卽此

鴨綠府 高句麗故國城 高三丈 廣輪二十里

東平府 唐李世勣征高句麗拔遼城 程明振蘇正方 大破高句麗兵於新城 皆此地 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

銕州 漢安市縣 高句麗安市城 唐太宗攻之不下 薛仁貴白衣登城 卽此

湯州 漢襄平縣

興州 漢海平縣

慶州 太保山黑河之地

桓州 高句麗中都城 創立宮闕 謂之新國 王釗爲慕容皝所敗 宮室焚蕩 卽此

蓋州 後改辰州 以辰韓得名 井邑騈列最爲衝會 卽高句麗蓋牟城 唐太宗會李世勣 攻破之是也

涑州 有涑沫江 卽曰涑沫水 涑沫 靺鞨所據

顯德府郡一

杉盧 或稱縣隸盧州

龍原府郡三

龍河 或稱縣隸鹽州 會農 或稱縣隸穆州 吉理 或稱縣隸賀州

鴨綠府郡二

盤安 隸豐州 沸流 隸正州 沸流王古地 有沸流水 爲公孫康小並

銕利府郡一

銕利 隸州未詳 漢襄平地 高句麗當山縣

府州未詳郡三

安定 銅山 高句麗東山縣 在龍泉府南 漢侯城縣 北多山險 安寧 藁離國古地

龍泉府縣五

富利 長平 幷隸龍州 貢珍 隸渤州 肅愼 佐慕 幷隸州未詳

顯德府縣二十六

山陽 漢陽 白巖 霜巖 古陴離郡地 漢屬險瀆縣 幷隸盧州 永豐 隸顯州 神仙傳仙人白仲理 能煉神丹 點黃金以救百姓 卽此地 漢遼隊縣 位城 河瑞 蒼山 龍珍 幷隸銕州 靈巖 常豐 白石 均谷 嘉利 幷隸湯州 盛吉 蒜山 銕山 幷隸興州 長寧 金德 或稱常樂 漢浿水縣高句麗縣 鷄山 漢居就縣 昔丁令威家此 去家千年化鶴來歸 集於華表柱 以咮畵表云 有鳥有鳥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來歸 城郭雖是人民非 何不學仙塚累累 花山 漢望平縣 紫蒙 漢鏤芳縣 拂涅國置東平府於此 崇山 潙水 綠城 奉集 幷隸州未詳

龍原府縣十五

龍原 永安 烏山 壁谷 熊山 薛仁貴征高句麗 與其將溫沙戰熊山卽此 白陽 幷隸慶州 海陽 接海 格川 幷隸鹽州 水歧 順化 美縣 幷隸穆州 洪賀 送誠 石山 幷隸賀州

南海府縣十六

天晴 神陽 蓮池 狼山 仙巖 幷隸晴州 椒山 貂嶺 澌泉 尖山 巖淵 幷隸椒州 東界新羅 西北故平壤城 東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沃沮 鷲嶺 龍山 濱海 昇平 靈泉 幷隸州未詳

鴨綠府縣十

桓都 神鄕 浿水 幷隸桓州 神鹿 神化 劒門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幷隸州未詳

夫餘府縣十一

布多 扶餘 顯義 鵲川 强師 新安 漁谷 永寧 豐水 扶羅 永平 幷隸州未詳

懷遠府縣九

富壽 優富 幷隸富州 山河 黑川 麓川 幷隸美州 越喜 懷福 豹山 乳水 幷隸州未詳

安遠府縣二

慕化 崇平 幷隸慕州

府州未詳縣九

長泰 豐永 熊山 靈峯 麓郡 麓波 雲川 安夷 萬安

右見遼史 太祖東幷渤海 得城邑之居百有三云 而郡縣名可考者 今爲百十三 可疑

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多在今吉林烏喇寧古塔及朝鮮界 其遼東古地 雖入渤海 建置無聞 地理志賈耽所記可考 遼時東京州縣多襲其名號 非復古地 遼史謂皆渤海之舊 其實未盡然也

龍泉府 漢三國晉時 挹婁國地 後魏齊周時 勿吉國地 隋時靺鞨國地 唐時入渤海爲龍泉府 金時上京會寧府地 元時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明時建州毛隣衛等地 今寧古塔

顯德府 今在吉林烏喇城東南 地理志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里 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 至泊汋口 得渤海之境 又溯流五百里 至九都縣城 故高麗王都 又東北溯流二百里 至神州 又陸行四百里 至顯州爲寶中王所都 按顯州卽顯德府 唐先天二年 賜名忽汗州是也 遼史謂卽平壤城 又以遼所置東京之顯州 爲本顯德府地 皆誤也

龍原府 漢時玄菟郡地 晉時屬平州 隋時高句麗慶州地 唐時屬安東都護府 入渤海爲龍原府 遼時開州鎭國軍 金時石城縣 元時屬東寧路鳳凰城 金鳳凰城

南海府 漢時玄菟郡地 後屬樂浪都尉 東漢時封沃沮 三國時平州地 晉以後高句麗沙卑城 唐置蓋州 入渤海爲南海府 遼時海州南海軍 金時澄州南海郡 元時省入遼陽路 明時海州衛 今海城縣也

夫餘府 漢時扶餘國地 唐置黑水都督府 入渤海爲扶餘府 又爲龍泉府 遼隸東京 金時會寧府陞上上京 元時開元路 明時三萬衛 今開元縣

瀋州 漢時挹婁扶餘沃沮朝鮮等地 三國晉時平州地 後魏時營州地 齊周時高句麗地 隋時營州地 唐時入渤海爲瀋陽 屬定理府 遼時瀋州昭德軍 金時瀋州顯德軍 元時瀋陽路 明時瀋陽中衛 今奉天府 通志云 有奧婁河 註曰奧婁卽挹婁

蓋州 漢時西盖馬縣 三國時平州地 晉以後高句麗地 唐時高句麗盖牟城 太宗取其地置盖州 入渤海仍置盖州 後改辰州 遼時辰州奉國軍 金時盖州奉國軍 元時盖州 明時盖州衛 今革平縣

富州 漢時挹婁國地 隋時越喜國地 唐時入渤海爲富州 屬懷遠府 遼時銀州富國軍 金時新興縣 元時省 明時銕嶺衛 今銕嶺縣

杉盧郡 漢時玄菟郡地 晉以後高句麗地 唐時置金州 入渤海爲杉盧郡 遼時化成縣 金時蘇州安復郡 元時屬盖州路 明時金州衛 今寧海縣

忽汗河 今名虎爾哈河 源出吉林烏喇界 東北流經古會寧城北 又九十餘里 繞寧古塔城南 復折而北流七百餘里 入混同江 唐時謂之忽汗河 大氏置忽汗州 新唐志云 渤海王城臨忽汗海 金時名金水 俗謂金爲按出 亦稱按出虎水 是爲金源 明一統志忽兒海河 北流入松花江 是也

上京城 在今寧古塔城西南 唐書曰 天寶末大武藝 徙上京 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 賈耽曰 自安東都護府東北 經古蓋牟新城 又經渤海之長嶺府千五百里 至渤海王城 以此考之 當在寧古塔西南境 與上京相近 明一統志 今滅遼 設都於渤海上京 是也

平壤 漢樂浪郡 後爲高句麗王所都 亦曰長安城 一名王儉城 唐平高句麗 置安東都護府於此 後沒於渤海 在今朝鮮界內

郭州 唐置郭州 渤海因之 後屬於遼 載記遼以鴨綠江北與高麗 高麗築興銕通龍龜郭六城 今在朝鮮界內

慕州城 本渤海安遠府 在淥州西二百里 淥州卽鴨綠府 在今朝鮮界內

右見淸一統志 得渤海之地於我國境內者三 曰平壤曰郭州曰慕州 而謂郭州在鴨綠之北 慕州在鴨綠之西 則亦可疑也 按新羅統合後 東北以泉井郡爲界 今德源郡也 西北以唐岳縣爲界 今中和府也 自中和以東祥原遂安谷山 以抵于德源 皆其邊塞也 以外咸鏡平安二道之地 皆爲渤海有矣 及新羅之衰 弓裔始定浿西十三鎭 平壤城主黔及甑城赤衣黃衣賊明貴等皆降 是時渤海與契丹 未及交兵 而已失其南鄙於弓裔也 及契丹破渤海 所經理者只鴨綠以北 故鴨綠以南渤海郡縣沿革 遼史闕焉 無以考也 唐書云 渤海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文獻備考曰 泥河當在德源界內者 非也 以遼史考之浿水一名泥河 生蓒芋草 故亦稱蓒芋濼水 此指遼東京之水也 遼東京者 卽今遼陽縣也 遼史以東京 謂卽渤海中京顯德府 本箕子所封平壤城也 淸一統志辨定甚詳 盖遼史以東京爲平壤 故又載浿水焉 其所謂一名泥河之浿水 乃我國平壤之浿水 今大同江也 新羅渤海分界處 正在大同一帶耳

 


 

職官考

文 職

宣詔省 左相 左平章事 侍中 左常侍 諫議 中臺省 右相 右平章事 內史 詔誥舍人 政臺省 內閣相 居左右相上 左司政 右司政 比僕射居左右平章事之下 左允 右允 比二丞

忠部 卿 居司政下

仁部 卿

義部 卿 忠仁義部謂之左六司

爵倉 郎中 員外

膳部 郎中 員外 幷左史之支司

智部 卿

禮部 卿

信部 卿 智禮信部謂之右六司

戒部 郎中 員外

水部 郎中 員外 幷右司之支司

中正臺 大中正 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 小正

殿中寺 大令

宗屬寺 大令

文籍院 監 少監 令

大常寺 卿

司賓寺 卿

大農寺 卿

司藏寺 令 丞

司膳寺 令 丞

冑子監 監 長

巷伯局 侍

武 職

左猛賁衛 大將軍 將軍

右猛賁衛 大將軍 將軍

左熊衛 大將軍 將軍

右熊衛 大將軍 將軍

左羆衛 大將軍 將軍

右羆衛 大將軍 將軍

南左衛 大將軍 將軍

南右衛 大將軍 將軍

北左衛 大將軍 將軍

北右衛 大將軍 將軍

按寧遠將軍 忠武將軍 雲麾將軍 輔國將軍 歸德將軍 紫綬大夫 靑綬大夫 獻可大夫 庭諫大夫 上柱國開國公 開國子 開國男之稱 見於續日本紀 日本逸史 高麗史諸史 而其制幷未可考

 


 

儀章考

三秩以上 紫衣牙笏金魚

五秩以上 緋衣牙笏銀魚

六秩以上 淺緋衣木笏

八秩 綠衣木笏

遼天顯四年 太宗幸遼陽 使人皇王 備乘輿羽衛以迎 乾享五年 聖宗巡東京 留守具儀衛迎車駕 盖故渤海儀衛云

按宋史 太祖問趙普 拜禮何以男子蛫 以婦人不蛫 普問禮官不能對 王溥孫貽孫以練達稱曰 自唐太后朝 婦人始拜而不蛫 大和中幽州從事張建章 著渤海國記 備言其事 普大稱之 意其書多載渤海儀文 而東國不傳 唐藝文志 張建章渤海國記三卷

 


 

物産考

太白山菟 南海昆布 柵城鼓 扶餘鹿 鄚頡豕 率賓馬 顯州布 沃州綿 龍州紬 位城銕 盧城稻 湄沱湖鯽 九都李 樂游梨 富州銀

 


 

國語考

王曰可毒夫 曰聖王 曰基下 命曰敎 王之父老王 母曰太妃 妻曰貴妃 長子曰父王 諸子曰王子 官品曰迭

 


 

國書考

武王與日本國聖武天皇書

武王啓 山河異域 國土不同 延聽風猷 但增頃仰 伏惟大王 天朝受命 日本開基 奕葉重光 本支百世 武藝忝當列國 濫總諸藩 復高麗之舊居 有扶餘之遺俗 但以天涯路阻 海漢悠悠 音耗未通 吉凶絶聞 親仁結援 庶叶前經 通使聘隣 始乎今日 謹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 游將軍果毅都尉德周 別將舍那婁二十四人 賫狀 幷附貂皮三百張奉送 土宜雖賤 用表獻芹之誠 皮幣非珍 環慚掩口之誚 主理有限 披膳未期 時嗣音徵 永敦隣好

文王與日本國聖武天皇書

欽茂啓 山河杳絶 國土敻遠 仰望風猷 惟增傾仰 伏惟天皇聖殿 至德遐暢 奕葉重光 澤流萬姓 欽茂忝係朝業 濫總如始 義洽淸深 每修隣好 今彼國使朝臣廣業等 風潮失便 漂落投此 每加優賞 欲待來春放廻 使等貪前苦請乃年歸去 祈辭至重 隣義非輕 因備行資 卽爲發遣 仍差若忽州都督胥要德等 充使領廣業等 今送彼國 幷附大蟲皮羆皮各七張 貂皮六張 人蔘三十斤 蜜三斛 進上至彼 請檢領

康王與日本國桓武天皇書

哀緖已具別啓 伏惟天皇陛下 動止萬福 寢膳勝常 崇璘 視息苟延 奄及喪制 官僚感義 奪志抑情 起續洪基 秪統先烈 朝維依舊 封域如初 顧自思惟 實荷殊眷 而滄溟括地 浪浪湧天 奉膳無由 徒增傾仰 謹差庭諫大夫工部郞中呂定琳等 濟海起居 兼修舊好 其少土物 具在別狀 荒迷不次

上天降禍 祖大行大王 以大興五十七年三月四日薨背 善隣之義 必聞吉凶 限以滄溟 所以緩告 崇璘無狀招禍 不自滅亡 不孝罪苦 酷罰罪苦 謹狀力奉啓 荒迷不次 孤孫大崇璘頓首

崇璘啓 差使奔波 貴申情禮 佇承殊眷 瞻望徒勞 天皇頓降敦私 貺之使命 佳問盈耳 珍奇溢目 俯仰自欣 伏增慰悅 其定琳等 不料邊虞 被陷賊場 俯垂恤存 生還本國 奉惟大造 去留同賴 崇璘 猥以冥德 幸屬時來 官承先爵 土統舊封 制命策書 冬中錫及 金印紫緩 遼外光耀 思欲修禮勝邦 結交貴國 歲時朝覲 帆相望 而去木掄材 土之難長 小船泛海 不波則危 或引海不謹 遭罹利害 雖慕盛化 如艱阻何 倘長尋舊好 幸許來往 則送使雖不過二年 以玆爲限 式作永規 其隔年多少 任廳被裁 裁定之使 望於來秋許以往期 則德隣常在 事與望則異 足表不依 其所寄絹二十疋絁二十疋絲二百鉤綿二百屯 依數領足 今廣岳等使事略畢 情求迨時便欲差人 送使奉諭新命之恩 使等辭以未奉本朝之旨 故致淹滯隨意依心 謹因回次 奉附土物 具在別狀 自知鄙薄 不勝羞愧

崇璘啓 使賀萬 卽賀茂也 等至 所貺之書及信物 絹絁各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依數領足 慰悅實深 雖復巨海漫天 滄浪浴日 路無倪限 望斷雲霞 而巽氣送帆 指期舊浦 軋涯斥候 無闕糇糧 豈非彼此契齊 暗符人道 南北義感 特叶天心者哉 崇璘 菈有舊封 纘承先業 遠蒙善獎 聿修如常 天皇遙降德音 重貺使命 恩從懷抱 慰諭慇勤 况復俯記片書 眷依前請 不遺信物 許以年期 書疏之間 喜免瑕類 庇廕之顧識異他時 而一葦難航 奉知實諭 六年爲限 窃憚其遲 請更貺嘉圖 幷廻通鑑 從其期限 傍合素懷 然則向風之趣 自不倦於寡情 慕化之勤 可尋蹤於高氏 又書中所許 雖不限多少 聊依使者之情 省給行人之數 謹差衛軍大將軍左熊衛都將上柱國開國子大昌泰

充使送國 兼封附信物如別狀 土無奇異 自知差惡

嵩璘啓 使船白等至 枉辱休問 兼信物絁絹各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缺 數領足 懷愧實深 嘉貺厚情 伏知稠疊 前年附啓 請許裁量往還 去歲承書 遂以半紀爲限 崇璘情勤馳係 求縮程期 天皇捨己從人 便依所請 筐篚攸行 雖無珍奇 特見允依 荷欣何極 比者天書降漁 當作海 制使莅朝 嘉命優加 寵章總萃 班霑燮理 列等端揆 惟念寡菲 殊蒙庇廕 其使昌泰等 專封 將命非能 而承貺優容 倍增嘉慰 而今秋暉將暮 序惟涼風 遠客思歸指勞望日 崇迨時節 無滯回航 旣許隨心 正宜相送 未及馹限 不敢同行 謹自廻使 奉附輕尠 具如別狀

 


 

屬國考

定安國本馬韓之種 爲契丹所破 保其西鄙 宋太祖開寶三年 其王烈萬華 因女眞使上表獻裘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又因女眞使上表云 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 伏遇聖主 洽天地之恩 撫夷貊之俗 臣玄明誠喜誠忭頓首頓首 臣本以高句麗舊壤 渤海遺黎 保據方隅 涉歷星紀 仰覆露鴻鈞之德 被侵漬無外之澤 各得其所 以遂本性 而頃歲契丹恃其强暴 入寇境上 攻破城砦俘略人民 臣祖考 守節不降 與衆避地 僅存生聚 以迄于今 而又扶餘府 昨背契丹幷歸本國 災禍將至 無大於此 所宜受天朝之密書 率勝兵而助討 必欲報敵不敢違命 臣玄明 誠懇誠願頓首頓首 元興六年十月日 定安國王臣玄明 表上聖皇帝前 太宗優詔答之 是時宋欲討契丹故也 端拱二年 其王子因女眞使 獻馬雕羽鳴鏑 淳化二年 其王子太元 因女眞使上表 其後不至 高麗顯宗九年 定安國人骨須來奔

 

渤海考 終

 
반응형

댓글